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数据 > 统计数据 > 统计月报
雷山县2015年度城乡居民收入数据分析报告
字号: 分享:

2015年县委、县政府积极调结构、转方式,察民情、解民忧、惠民生等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大投资力度,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有效扩大投资规模,全年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雷山县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564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10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3%。

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分析

(一)2015年度城镇居民收入基本情况

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564元,同比增长10.7%。其中工资性收入17387.04元,净增3423.58元,同比增长24.52%。工资性收入占比77.06%,对总收入贡献率157%。无论从占比还是贡献率来看,城镇居民的收入对工资依赖性非常高,工资的高低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经营净收入1505.45元,比上年减少867.65元,同比下降36.56%。经营净收入占比6.67%。财产净收入1896.59元,净增88.73元,同比增长4.91%,财产净收入占比8.41%,对总收入贡献率4.07%。转移净收入1774.92元,比上年减少463.99元,同比下降20.72%。经营净收入占比7.87%。收入构成及可支配收入情况见下表:

雷山县2015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表

单位

代码

本年

上年

比上年±

增幅()

可支配收入

3701

22564.00

20383.33

2180.67

10.70

一、工资性收入

3702

17387.04

13963.46

3423.58

24.52

二、经营净收入

3781

1505.45

2373.10

-867.65

-36.56

三、财产净收入

3861

1896.59

1807.86

88.73

4.91

四、转移净收入

3881

1774.92

2238.91

-463.99

-20.72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分析

1、全县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3.76亿元,增长11.3%。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243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县5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91个(新开工59个),累计完成投资28.04亿元,增长20.7%。建筑业总产值完成13249万元,同比增长27.1%。社会消费活力增强。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9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位于全州第1位。批发业销售额9.9亿元,同比增长15.1%,零售业销售额9.8亿元,同比增长18.2%,住宿业销售额0.49亿元,同比增长20.6%,餐饮业销售额1.73亿元,同比增长20.0%。财政收支稳步增长。财政总收入完成3.17亿元,同比增长8.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18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税收收入14616万元,同比增长26.1%,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7.1%;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1862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7.32亿元,增长35.9%。金融实力不断增强。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3.86亿元,同比增长27.7%,其中,住户储蓄存款余额20.1亿元,同比增长11.7%;全部贷款余额21.68亿元,同比增长19.7%。旅游招商快速发展。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8亿元,同比增长33.6%;旅游综合收入45.16亿元,同比增长24.2%。

2.行政事业单位工资稳定增长。2015年,我县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工资、补贴和奖励等政策,及时兑现奖励性绩效工资和补发调整后的津贴补贴费,我县行政事业单位工资进一步提高。一是薪酬改革,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调资,补发工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从5月份后行政机关单位每月人均增加收入600元,事业单位每月人均增加收入500元,今年全部干部职工增加的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收入,调整规范津贴补贴和调整规范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使得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提高,2015年工资性支出为37221万元,同比增加37%。二是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晋档晋级且补发的晋档晋级工资。

3.政策落实不断优化,返乡创业不断增多。政府提供经营宽松环境,着力推进创业就业工程,全县紧紧围绕重点工作和转型发展实际,党委政府积极鼓励发展实体经济,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使个体工商户经营状况得到改善,加强扶持返乡创业、妇女创业,使社会公众和小微企业提升投资创业、促进企业发展的信心,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个体经营户和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个体私营经济营业税起征点由2万元提高到3万元,不但减轻经营者负担,同时增加了经营者收入。2015年全县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指标为50户,带动就业282人。其中加工14户、民族工艺品8户、茶叶种植9户、旅游服务3户、其他种养殖15户、其它1户;重点扶持行业占68%,其中省级44%、县级24%。在城关西城“和谐家园”街区打造返乡创业一条街,自年初正式运营以来,已入驻街区商铺62户,带动就业300余人。

4、工业发展不断转型优化。雷山县结合山区地理条件走“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盆景式”特色生态工业园区发展道路。切实把项目入园带动战略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来抓。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牢固树立项目是载体和支撑,抓经济就是抓投资,抓投资就是抓项目的思想,把项目带动作为招商引资重点和关键,多措并举扎实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成功促使一批以乌开生态工业小区为代表的绿色工业小区开工建设,力推毛克翕茶叶研究所、脚尧茶业、大龙德毅生态茶业、绿叶香茶业公司、福尧茶叶公司等项目入驻园区落地建设,并逐一投入了生产。自2011年以来,乌开生态工业小区是雷山县集茶叶、山野菜、休闲食品等生产、研发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工业园区,截止已入驻10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亿元,解决500多人就业。全县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397余万元,其中扶持500多名妇女创业,带动吸纳6000余人就业,其中带动妇女就业4000人。

5、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不断提高。今年全县养老金和离退休金在增加,2015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征缴2902万元,同比增加30.46%。同时于2月随着机关事业单位调整规范津贴补贴和绩效工资,离退休人员退休金也随同调增,离退休人员每月人均增加离退休金430元,一次性补发的离退休金,城镇居民转移净收入不断提高。城镇低保金标准,由上年的400元/人.月提高到今年有442元/人.月,增长10.5%。

6.就业人数持续增加。2015年全县就业率提高,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持续增加,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419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3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98%。并随着社会劳动力市场价格的普遍提高,社会劳动力工资收入由上年的120元/人.天提高到今年的180-260元/人.天,拉动了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分析

(一)2015年度农村居民收入基本情况

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10元,同比增长12.3%。其中工资性收入1464.5元,净增169.62元,同比增长13.1%。工资性收入占比21.5%,对总收入贡献率22.7%。经营净收入3652.87元,比上年增加449.99元,同比增长14.05%。经营净收入占比53.6%,贡献率60.3%。财产净收入55.33元,净增8.27元,同比增长17.56%,财产净收入占比0.8%,贡献率1.1%。转移净收入1637.3元,比上年增加118元,同比增长7.77%。转移净收入占比24%,贡献率15.8%。收入构成及可支配收入情况见下表:

雷山县2015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表

单位

代码

本年

上年

比上年±

增幅()

可支配收入

3701

6810.00

6064.12

745.88

12.30

一、工资性收入

3702

1464.50

1294.88

169.62

13.10

二、经营净收入

3781

3652.87

3202.88

449.99

14.05

三、财产净收入

3861

55.33

47.06

8.27

17.56

四、转移净收入

3881

1637.30

1519.29

118.00

7.77

(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主要原因

1、农业产值显著提升。2015年农业总产值完成10.01亿元,同比增长6.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6.24亿元,同比增长6.4%。建成郎德、大塘、丹江、西江等8个果蔬专业合作社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吸收社员1700余户,建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9万亩。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以茶叶、鱼浆食品为代表的农业加工型龙头企业资产规模和产值不断增加,2015年底,全县高效农业园区总产值达30亿元,在省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排第7位;高效农业园区总产值增速为185.3%,在省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排第4位。一产与三产融合不断紧密。深入挖掘农业产业文化内涵,与生态旅游相结合,促进农业、旅游互动,2015年,接待各类游客248万人,实现旅游收入45亿元,加快了农业和服务业两大产业的有机融合。

2、扩大绿色发展模式。雷山县提出“一业带三产”发展模式,以旅游业带动一、二、三产互动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茶、果、畜、菜、药”等特色农业。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园区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城镇和景区一体化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生态种植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林业、生态养殖业、生态轻工业、生态旅游业以及绿色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绿色餐饮服务业等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推进“6个10万”工程项目建设,鼓励引导群众“靠山吃山”,打造“立体种养殖”农业发展模式,培育特色果蔬、中药材、畜牧养殖、稻米、山菜等的种养殖,形成特色品牌产业优势。打造绿色循环生态农业产业,通过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优势。打造绿色循环生态农业产业,通过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充分利用山地生态高效农业。2015年省级现代高速农业示范园区总产值24.47亿元,同比增长130.8%。

3、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力助推了农村经济实现“量”到“质”的有效提升。截止目前,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69个,成员11759人,基地面积12965亩,注册资金2805万元,带动农户10750户;农业部门认定64家家庭农场,其中18家已在工商部门注册,家庭农场基地面积达4275亩,从业人员166人,拟创经济135万元。2015年,规模以上养殖户和养殖单位由“十一五”末的23家增加到87家,年均递增42.6%;生猪存养量、出栏量分别由4.5万头、5.3万头增加到6.9万头、7.2万头,年均分别递增12.1%、13.6%;家禽存养量、出栏量分别由14万只、15万只增加到18万只、19万只,年均分别递增4.6%、4.7%。渔业养殖方面,发展生态型、高收益的稻田养殖,鱼类产量由“十一五”末的536吨增加到2015年的865吨,年均递增14.8%。

4、大力发展畜牧业。雷山畜牧业始终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特色养殖业为突破口,以提高畜牧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重点,提升市场竞争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动物疫病防治(控),狠抓畜牧业提质增量跨越式发展。2015年,全县生猪存栏为69928头,出栏为72481头,肉牛存栏为17042头,出栏为8192头,羊存栏为11620只,出栏为4848只,禽出栏为183316羽,出栏为192526羽,肉类总产量为7180吨,畜牧产值(现价)15325万元,同比增长7.5%。全县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达1350元,同比增长7.7%。全县畜牧业发展引项注资总投入1545.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项目资金1000万元、香猪产业项目发展资金1200万元、生猪标准化项目建设资金225万元、其它项目建设218万元)。全县畜牧项目建设大部分完成验收并投入生产,如大塘镇也耶村养殖小区、新联村养殖小区,望丰乡乌江村养殖小区,达地实施的养牛、养羊项目。截止目前,全县养殖规模场有265个,其中:生猪养殖场155个,存栏200头以上的10个;牛养殖场25个,存栏20-40头的11个;羊养殖场28个,存栏101只以上的3个;肉、蛋鸡养殖场23个,肉鸡5000羽以上的2个,蛋鸡10000羽以上的1个;特种养殖场34个,大鲵养殖8个,竹鼠养殖9个,野猪养殖3个,特种畜禽养殖5个,养蜂5个,存箱408群,石娃养殖4个。我县的规模养殖场与去年同比增加52个。全县能繁母牛10268头;肉牛品种改良2368头;杂交猪推广11.5万头,生猪改良点16个;羊改完成6420只,产羔数1250只,引进良种羊200只,出栏杂交羊1865只。良种禽推广38.2万羽;完成冬季闲田种草养鹅推广示范点4个,种草面积200亩,养鹅4000只,辐射带动全县面上点种草面积约4200亩,养鹅90000余只。期间,开展畜禽品种改良及繁殖技术培训11期,培训人数2146人,发放宣传明白书3000余份,宣传资料6000余份,农技干部走访8000余人次。

     5、特色产业较快发展。坚持把茶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加大产品研发、加工和品牌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庭院经济”发展模式,鼓励有能力、有资金人士投资天麻、淫羊藿、核桃、猕猴桃等特色种植业发展。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农业示范基地等平台开设培训课堂,开展茶果套种、稻田养鱼、黑毛猪养殖、市场销售等技术培训。

第一,积极探索山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充分利用茶叶、中药材等优势资源和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坚持“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模式,将优势产业做响、做大、做强、做出特色。目前,基本构成了望丰乡“茶果结合”、丹江镇“菜畜结合”、西江镇“旅农结合”、方祥乡“林药结合”等结合型农业,实现了以短养长、协调发展。在传统农业上增产增收,同时发展特色种养殖业。

第二,发展特色养殖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带动发展。按照“农村抓产业,产业抓特色,特色抓龙头,龙头带农户”的思路,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联动,切实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实现产业发展互利共赢。以黑毛猪、野猪、土鸡和大鲵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养殖业发展较快。投入500万元扶持农户发展稻田养鱼68784亩,预计产值2600万元。建立了8个娃娃鱼养殖基地,总投资1260万元,现有娃娃鱼12800尾,产值达384万元。石蛙和棘胸蛙养殖场3户,现有石蛙6480只、棘胸5860只,年产值达30万元。方祥乡建了新科野猪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截自11月底,现有社员共35户,野猪存栏170头,野猪出栏70头,实现利润8万多元,户均分得红利2300元。雷山竹鼠养殖场3个,实现销售收入15万元。大塘梅花鹿养殖场正探索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免费提供梅花鹿的饲养管理、鹿茸的采割等技术咨询,达到基地和农户双赢,共同发展致富,奔小康。

第三,着力实施粮食增产工程。努力提高复种指数,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万吨左右;加快调整农业结构,推广雷公山红米种植,以雷山县万城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培植以红米和半芒谷为代表的原产地特色稻米,全县年产量80万公斤以上,产值1200万元。积极保护和打造地域特色水稻品牌;进一步扩大辣椒、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第四,大力推进茶产业。打造茶叶品牌,充分利用“国酒茅台、国品黔茶”展销会、贵阳机场、千户苗寨西江和雷公山茶城等平台,开展好茶旅互动活动,做好茶产品的宣传和销售工作。据了解,2015年全县安排2458.64万元财政资金支持茶产业发展,并带动5000万元社会资金投资茶产业。截自2015年全县共有茶叶加工企业98家,带动就业人数达2476人,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8.2%、12.5%,加工能力4822吨,年产值达33981万元以上,年销售收入达33035万元以上。2015年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5.7万亩,同比增长6.2%,其中:建设高效生态茶园13.81万亩,茶园重点布局在西江、大塘、望丰、丹江等4个乡镇,涉及茶农1.6万户6.3万余人,同比分别增长6.6%、10.5%。2015年1月至11月,茶青产量1.32万吨,产品产量3131吨,产品产值3.4亿元,实现综合产值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7%、28.7%、24.8%、14.9%。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64元,其中,来自茶叶收入1733元,占28.55%。望丰乡提前实现人均1亩茶园地,预计到2015年底,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自茶叶收入达2000元。同比增长15.4%。同时大力扶持发展青钱柳茶产业,切实助农增收增效。目前,全县种植青钱柳面积达1.2万亩,实现年产值100万元,带动就业1000余人。

第五,发展蔬菜特色产业。目前在全县种植特色生菜1500亩左右,主要分布在丹江镇的乌东村、方祥乡的雀鸟村、毛坪村、大塘镇的高岩村、交腊村、郎德镇的乌瓦村、乌肖村、报德村,望丰乡的五星村等高海拔区域,预计产值达1800万元。着力打造农特产品品牌。围绕农特产品地域特色,依托龙头产业企业和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全面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保护农产品研发专利,增加农业产业附加值,鼓励和引导群众积极创业。

第六,发展中药材种植。近年来,雷山县通过对自然条件和市场前景的调查分析,充分发挥县域自然资源优势。狠抓“药”业产业程度逐步提高。以民族医药为支撑,采取“企业+农户+基地”发展模式,不断扩大中药材基地建设规模,逐渐形成了“产、供、销”为一体的中药材发展势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4万亩,其中天麻4400亩、红豆杉1162亩、青钱柳1.2万亩,中药材生产经营企业(公司、合作社、协会)发展到70多家,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如效益较好的世章天麻开发公司年产值超过1300万元。截止目前,全县共种植天麻、冰球子、太子参、淫羊藿、雷公藤、杜仲、黄柏、厚朴、鱼腥草等20多个品种中药材14792亩,规划方祥乡雀鸟村和大塘镇九十九农业产业园区2个中药材产业园,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第七,扩大果品生产。目前我县共种植面积3.1万亩,主要品种包括:梨、杨梅、葡萄、猕猴桃、草梅等,年产量约3833.6吨,产品年产值约2300万元。以望丰、大塘、丹江的梨子,全县种植面积17719亩,年产量约2800吨,年产值约560万元。丹江、永乐、望丰的杨梅,全县种植面积6806亩,年产量560吨,按今年杨梅上市平均价格14元/公斤计算,农民收入达784万元。丹江、郎德的葡萄。全县种植面积427亩、年产量约480吨、年产值约256万元。草莓、猕猴桃及核桃、蓝莓、板栗等新兴果品促进我县新型果品上升一个新品种。

第八,特色食品初级规模。以大塘、永乐的鱼酱酸,目前,建有鱼酱酸加工厂企业及个体作社坊10个,其中大塘镇鱼酱酸1家生产企业计划产量为100吨,预计年产值1000万余元;桥港鱼酱酸专业合作社计划产量为5吨左右,年产值80多万元。方祥、望丰的蜂蜜,以特色生态为抓手,大力发展康体滋补养生产业,开发出乌杆天麻滋补、青钱柳养生、西江老苗汤洗浴等系列产品,康体滋补养生产品产业逐渐增多。同时,鱼酱酸、苗家酸汤鱼、苗家长桌宴、黑毛猪肉等雷山特色美食成为国内知名美食。

6、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雷山县借“三高”之势推动旅游业发展以苗族文化为主题,以村寨和自然生态为依托,整合构建苗族文化体验、山乡休闲度假、森林生态体验、生态农业旅游和节庆节事活动等五大旅游产品体系正逐步成形。以“一核两带八区”为驱动,向四面扩展,做大做强大西江景区,即以千户苗寨为核心,开发雷公坪高山生态旅游带、大沟生态农业旅游带,带动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区、九寨银饰文化旅游区、开觉鼓乐休闲旅游区、白碧河茶香旅游服务区、干荣生态农业旅游区、雷公山原生态旅游区、陶尧温泉洗浴度假旅游区、乌香河生态健身旅游区等发展。雷山凭借得天独厚条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以雷山苗年节为契机,“以年为媒”提高旅游名片。打造非物质文化大巡游、芦笙舞、牛王争霸、苗绣大赛等特色旅游产品,借助央视三四频道、贵州日报、贵州电视台等国、省级媒体和州县电视台等媒介,集中宣传苗年浓厚风情文化,邀请湖南同行假日、广州华义、贵州海峡阳光等30余家旅行社实地采风,提升“雷山苗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年办节”扩大旅游规模,“借年造势”优化旅游环境,加强“中国十大最美丽小城”的绿化、美化、亮化建设。“依年拉动”助推产业发展。以苗年节妇女群体消费需求为目标,加大刺绣、银饰等产品生产力度,做大非遗文化产业。同时,加强具雷山乡土特色的餐饮业经营质量和服务水平,规范行业服务行为,全力优化消费环境,推动土特种养业、食宿服务业、民族手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投资乡村旅资金1.2亿,重点打造发展西江、干荣、郎德、固鲁、乌东等16个乡村旅游村寨,经营户数600户,乡村旅游从业人员6000余人。农家乐接待户发展到316户,星级酒店、饭店5家,接待床位突破1万个,从事银饰、刺绣、芦笙等民族工艺品加工销售较有规模企业、农户达200余户,800余人,年产值达8400元。如发展乡村旅游接待较早、较好的郎德上寨和西江苗寨,旅游收入占年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雷山围绕旅游,大力发展茶叶、银饰、芦笙、刺绣等特色经济,已成为当地群众快速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引擎。目前,以旅游业带动从事茶叶、天麻、林下鸡、金花淑、杨梅、葡萄等特色经济发展的农民就达6万人,年创下的产值逾10亿元。

7、各项政策奖补提高。一是提高农底保,由上年的2100元/人.年提高到2580元/人.年,增长22.86%;二是农村养老金提高,拉动了转移净收入的增加。 60周岁以上老人养老金提高为每人70元,同期增长15元。三是离退休金收入提高。机关事业人员退休后回到农村居住的人员随同在岗人员调整规范津贴补贴增加退休金430元/人.月,并于2015年2月一次性补发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增加的离退休金。四是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数和金额同期增加,农民报销医药费高,解决住院难、住院贵问题,减轻住院费用从而拉动转移净收入的增长。五是各种农业补贴,提高农村发展提供保障,2015年雷山落实良种补贴惠农资金137.01万元,惠及52540多农户。六是农村农闲季节性外出务工多,寄回带回收入提高经济收入。七是政府对口帮扶,实行“一对一”落实帮扶责任。利用党建扶贫和精准扶贫活动契机,推进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工作,不同渠道多种形式帮助 农村谋求发展,农民各种转移性收入增多较大。

三、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中存在问题

(一)认识不够,重视不强。个别乡镇领导、统计人员、辅助调查员对做好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工作责任心不够强。辅助调查员督导到位不够,工作方式简单粗放,少数辅助调查员仅是在每月收集完记账本了事,并没有真正起到检查指导记账的作用;部分乡(镇)统计办公室人员没有起到应有的督导职责,对记账户情况了解甚少,对记账数据掌握不够甚或漠不关心,下点指导不足;个别乡(镇)分管领导对此项工作的支持和督促检查力度不够,没有深入调查点对记账户作思想蔬导工作,存在事不关已的心态。

(二)记帐补助经费偏少,部分记账户配合不高。一是随意记账。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价上涨,有些记账户认为住户记帐补助经费偏少,记账积极性不高。每天记账容易产生厌烦情绪,造成记账随意、马虎。二是消极记帐。个别家庭成员对统计调查工作认识不够,想起来记上几笔,想不起来不了了之漏记现象较多。三是回忆记账。有的记账户总是借故工作忙事情多,以没有时间记账为由不按时记账。四是不愿记账。有少数记账户存在要求换户思想。在多次指导要求记账达到“六有六无”标准,催收账本及时后,个别记账户甚至出现了中途不愿意继续记账要求换户的现象。

(三)记账户记账不够规范、不够完整。

第一,家庭收支填报不准。从收入记账来看:一是少报收入。有的记账户在登记收入时只报整数,不记零头;有的漏记奖金、红利、补贴、兼职收入;有的家庭由于两代人的生活习惯不同,家庭的总体收支情况记账不到位,记账不全,漏记现象比较突出;有的记账户漏记惠民政策收入等。二是瞒报收入怕露富。有的记账户由于思想有顾虑,有些家庭将个人的部分收入隐瞒不报。三是取款金额填写摘要不清。如:外出务工人员与家里共用一本存折,外出务工寄回收入,记账人记账为取款收入,而取款收入不能为数据收入计算。由于目前多数收入金额均为转账收入,记账户记为取款,从而大大影响收入计算,类似还有像低保、各种补贴等等。

从支出记账来看:一是有的记账户嫌记账麻烦,为了图省事,只记少部分收支情况,或把帐记成了单纯是家庭主妇购买食品和日用品的生活帐,而不是家庭全部成员的收支情况。二是家庭大项目支出漏记,有的家庭用于日常生活的常规消费能记账,但部分项目支出不记账。如:家庭成员有学生,但学生学费及生活费没有记。从一折通扣除的保险等支出,漏记就会影响到对消费支出的准确统计,从而影响对居民生活水平的整体评估。三是社保支出和个人所得税漏记。

第二,项目填写不完善,混合记账。在多次入户指导后,还有少数调查对象没有按照“六有六无”记账,漏项、错栏串格、混合记账,自产自用消费错记、漏记情况较多。

第三,现金和实物收支账信息填写不完整。存在地址、户主姓名、住宅编码和住户编码填写不全或完全不填的现象;个别记账户发生在外饮食和互联网购物支出时,没有同时将支出金额和用餐人数填写在日记账相应信息栏中,导致调查内容填写不完整。

(四)个别记账户文化水平较低,记账能力有限。在农村调查户中,由于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主要为妇女、老人和儿童,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记账能力有限。在城镇,虽然记账人员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但城镇居民收入相对较高,个别调查户不愿为有限的记账补贴而接受记账。另一方面,多数人又忙于工作,记账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也大打折扣。

三、下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住户调查顺利开展。为进一步做好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工作,乡(镇)要成立乡镇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本乡镇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工作的领导,明确职责,做到领导分片分点负责,加强入户指导。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数据质量。一是坚持每季深入各调查点检查指导和开展业务培训,加强账本会审,做到入点入户培训常态化。二是加强入户指导。县级专业统计员每季下点辅导不少于1次,乡镇统计人员每月深入调查点记账户检查指导住户记账质量不少于2次,辅助调查员每月深入记账户检查指导住户记账质量不少于3次。

(三)坚持勤观察、多沟通、善询问。一是统计员、辅助调查员要坚持与调查户经常接触和交流,认真观察其在吃、穿、住、行等方面的消费档次,掌握每一户家庭生活的变化情况,力争避免漏记、瞒记等现象的发生。二是对生活较富裕的家庭,继续做好宣传动员和辅导记帐工作,保证他们能够准确地反映其家庭的真实收支状况。三是对记账户家庭发生的与收支有关的重大事件,要巧妙的加以询问,要及时提醒调查户补记。四是对调查户在子女老人赡养、婚丧嫁娶、学生入学、节假日等方面的收支定期了解询问,提醒住户记好每笔帐。

(四)加强业务审核力度,提高记账质量。提高记账质量关键是住户源头记账质量,除了加强指导培训外,同时做好村、乡、县三级层次审核力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县乡(镇)统计员和辅助调查员联审会议,加强互审互学,强化学习,提高记账。

(五)加强考核评比。为调动和激发我县记账户和辅助调查员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修改完善《雷山县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辅助调查员考核办法》和《雷山县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点考核办法》,将考核评比延伸到乡镇统计员、辅助调查员、调查点、调查户。继续实行每月做好对各住户调查点考核情况记录,根据平时的考核记录,实行季度评奖和年终综合评奖相结合,为住户调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