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雷山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两个宝贝”优势,通过“四子合一”加速推进精品民宿转型升级,促进旅游与文化、农业、美食、休闲养生深度融合,推动“拍照打卡式”旅游向“深度体验游”转变,实现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目前,全县已发展精品民宿600余家,可接待游客床位1.4万余张。2021年,全县接待游客968.9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9.22亿元,旅游人次恢复至2019年的73.29%,旅游收入比2019年同期增长83.39%。2016年,雷山县荣获“全国十大中国乡村民宿发展示范县”称号。
一、统筹布局,定好产业“调子”。一是注重政策引领。紧密结合雷山实际,研究出台《雷山县推进精品民宿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5年)》, 设立年度民宿发展资金为200万元,用于精品民宿建设以奖代补、打造特色产品、统筹整合营销推广。同时,明确精品民宿产业发展专项政策的重点扶持方向,在用地、建房、环保、工商、消防等准入许可和经营许可的审批事项上明确政策举措,创新投融资方式,鼓励工商资本投资、村集体牵头融资、农民资金入股等多渠道融资,为全县民宿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二是做好示范带动。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推动形式,积极发动资源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配套设施完善、群众文化丰富的重点村重点户率先打造,形成示范。树立了精品民宿羊排苗寨3家、南贵苗寨3家、东引苗寨2家、平寨苗寨4家先进典型,并分批次、分层次组织全县154个行政村群众代表到精品民宿示范点进行实地观摩学习,让群众感受精品民宿产业带来的切实效益,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激发广大乡村能人参与民宿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全县精品民宿由最初的示范点12家发展到了近700家。三是完善基础设施。针对精品民宿发展的区域,整合财政、住建、文旅等部门及各乡镇力量形成合力,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精品民宿发展村落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功能。目前,全县已开通各景区直通车,打造游客集散服务中心36个,完成道路修建及路面硬化506公里,建成旅游生态停车场89个,旅游公厕102座,设立旅游咨询点172个,旅游导向图指示牌1103块,旅游购物店488个。
二、严格管控,形成规划“样子”。一是审批扩面。围绕盘活村闲置民房、村民现有住房、村集体公产等资源目标,研究制定《雷山县精品民宿发展地方标准》,按照民宿打造特色化、个性化、规范化的建设要求,对民宿项目选址、规划审批、环境保护、消防安全、餐饮资质等程序进行综合评估,并经住建、财政、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及各乡镇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后才能实施,确保民宿建设合法合规合理。二是监督延伸。按照传统村落保护要求,完善精品民宿产业发展机制,出台雷山县精品民宿发展政策指导性文件,整合住建、财政、文旅、乡村振兴、自然资源等县直部门及各乡镇职能,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对在建民宿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督。同时,管控好民宿建筑面积和体量,避免因新建、改建、扩建导致传统村落破坏、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变形、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目前,全县在建民宿50余家当中没有发现违规违建现象。三是管理增效。制定出台雷山县规范和支持精品民宿产业发展实施管理办法,结合各村文化特色、区位条件、产业实情及精品民宿修建标准进行县、乡、村三级审核验收。严格证照办理流程,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特种行业许可证三证齐全方可经营。同时,建立公安、消防、环保、卫生、林业、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管理机制,定期开展合理定价、明码标价、诚信经营、消防设施、卫生条件、食品安全、服务质量等督察检查,设立消费者服务专线。截至目前,全县没有发生违规经营及存在安全隐患等案例。
三、文旅融合,打造利益“链子”。一是打造“公司+农户”景区依托型模式。以西江、郎德、雷公山、大塘等景区为核心,依托景区人气和客流优势,与周边民宿签订合作协议,按照对核心景区旅游产品功能的有机补偿,与初始景区形成差异化互补发展的原则,挖掘核心景区周边恬淡的田园风情,调动周边民宿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充分阐释乡村风俗风情,推动民宿转型升级发展。目前,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公司与白碧、龙塘、白岩等苗寨签订了合作协议,民宿发展持续向好。二是打造“合作社+农户”生态资源型模式。依托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优势,结合村文化底蕴、淳朴民风、特色建筑、传统产业等特点,构建合作社统筹管理农户出资出物出力的利益联结合作机制,由合作社对生态植被、民俗文化、村寨原貌、珍贵树种、传统产业等资源实施开发利用与保护并举,打造“民宿+苗族风情”“民宿+非遗体验”“民宿+森林康养”等深度体验游模式,推进生态资源型民宿宜居宜游宜养的田园综合体形成。以方祥乡格头村为例,合作社出资100万元作为乡村旅游发展启动资金,村民筹资74万元作为民宿配套设施建设资金,按照资本吸引、产业带动、合作社与农户协作共筑的原则,将民宿发展和村植物蜡染、苗药苗医等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实现了67户134人在家就业和全村154户农户年底按比例分红的目标,构建了生态入股、红利共享的发展格局。三是打造“创客+农户”乡村旅游型模式。围绕助农增收、乡村旅游提质等目标,积极开展乡村旅游创业实践活动,将大学生、返乡创业人士、跨界企业家等群体引入到乡村旅游发展中来,变先进的理念、文化、技术为具体的民族文创产品,打造了一批手工银饰、古朴刺绣、生态芦笙、潮流苗服等符合市场需要的文艺品。同时,在民宿建设上,强调艺术与乡村文化的深度融合,催生各类艺术工作室、艺术村、文创空间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在吸引资金、搭建平台和助推发展等方面上,加强与国内知名民宿企业合作。以西江镇龙塘村为例,友成基金会引入融创集团投资1800万元,与龙塘村合作打造高端民宿“龙塘山房”,明确除去运营成本后70%利润归村集体所有,30%利润归运营方所有,带动该村旅游收入100万元以上,覆盖全村1280余人。目前,全县引进大学生、返乡创业人士及跨界企业家750余人,引入群山之心、山房民宿、牧云涧等20余家国内知名民宿企业,持续撬动民宿产业走深走实。
四、提升品牌,拓宽营销“路子”。一是拓深宣传。按照有品位、有品质、有品牌的要求,围绕民宿产业形象提升,建立品牌推广常态化宣传机制,积极通过互联网、电视、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多途径对外宣传雷山,深度展示雷山精品民宿所具备的地域特色、民俗文化、建筑特点、休闲养生和特色产业等。同时,积极举办“贵州文学的当代性”“诗意雷山·文学季”等文学采风活动,宣传推广雷山精品民宿及乡村旅游产业,不断提升民宿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2020年,在四川彭州市召开的“2020年第三届龙门山民宿发展大会”上,雷山县“白岩村·牧云涧”民宿喜获2020中国民宿榜“黑松雾奖”TOP50。二是拓宽培育。按照民宿管理精细化、民宿打造精品化、民宿提升精致化的目标要求,以提升民宿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为基石,把人员培育与发展产业、传承文化结合起来,重点开展住宿服务、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乡村文化讲解、电子商务等特色实用技能培训,避免民宿发展同质化、民宿竞争恶性化、民宿连片互斥化现象的发生,从而做实民宿品牌打造的前提和基础,提升乡村旅游综合服务能力。目前,先后组织开展从业人员培训15期2700余人。三是拓展营销。制定《雷山县乡村旅游扶贫规划》《雷山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等系列规划,明确将全县景区、民宿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构建“西江景区+民宿+特色建筑、郎德景区+民宿+特色产业、大塘景区+民宿+民族文化、雷公山景区+民宿+生态环境”等旅游营销新格局,形成了“西江苗寨、郎德上寨、大塘盛典、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等民宿营销文化圈。同时,加大对外营销力度,大力推广“天下西江·富美雷山”旅游品牌,构建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品牌符号,打造“中国·雷山苗年、鼓藏节、招龙节、吃新节、姑妈回娘家”等民俗活动名片,不断丰富文化产品形态,先后到北京、上海、香港等50余个城市开展宣传推介,赴美国、韩国、德国等9国进行市场营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