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粮食作物
一、水稻
(一)及时排水洗苗。对于因雨量较大造成短时间内涝或灾害的稻田要及时排除积水,扶正倒伏禾苗;及时疏通“三沟”和田外渠道排水,使沟沟相通,降低地下水位。水系不健全的,要及时搞好田间沟系配套,突击增挖排水口、排水沟,尽快进行排水,以保证水稻根系有良好的通透环境,促进根系尽快恢复生长。对于地势较低或淹没时间较长的田块,阴雨天气可以一次性排干水,如遇烈日高温天气宜逐步排水,先让稻株上部露出水面,夜间脱水调气,日灌夜露,以利水稻恢复生长。排水时,还应注意清除飘浮杂物,并用手逐株把倒伏稻株扶起,扶稻株时要小心,避免断根伤叶,然后用喷雾器喷洗稻株上的泥沙等杂物,使其较快地恢复光合呼吸等生理功能。稻田积水退后,田间水分仍处饱和状态,应开沟排水,使田间土壤水渗到沟中排出,尽快降低田间含水量,使淹水而形成的浮泥逐渐沉实,以促进新根的生长。
(二)分类指导施肥。各地要仔细观察当地水稻生育进程、长势长相、叶色等,指导农民进行相应灌溉、施肥、植保等调控管理。增施速效肥料。采取一追一补方法,以氮肥为主,配以磷、钾肥。可在排水后,及时施肥,促进作物快速生长,每亩施尿素8-10公斤或复合肥25-30公斤。
(四)加强病虫防治。水稻受淹后,叶片受伤,植株抗病力降低,且田间温湿度适宜病虫的生长蔓延,易引起稻瘟病、稻纹枯病、稻飞虱及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的加重发生,应特别注意防治。一是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开展防控工作宣传,正确引导媒体和社会舆论,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两迁”害虫发生情况、防治适期、主要技术和防治进展,推动群防群治。二是农业技术人员要持续深入生产一线,指导群众科学防治,解答、解决群众防治技术问题,组织人员对无劳动力和弱劳动力农户的稻田病虫防治,防止因防治失时、漏治或用药不当而造成重大损失。三是检查督促好面上防治工作,重点排查防治工作落实情况,对漏防、未防和防治效果不理想的田块,及时组织群众二次补防,不留死角。四是结合植保部门发布的病虫情报,指导农民掌握适期施药,正确运用施药技术,确保防治效果,防止农药生产性中毒事件发生。
二、玉米
(一)做好涝灾渍害田管理。对于发生洪涝的地块,必须马上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因田间积水、土壤通气不良,进一步加重根腐、茎基腐病的发生,以及还原态铁、锰等有害物质对根系的霉害。土壤墒情适宜后,最好中耕培土一次,以破除板结,增强土壤通透性,防止玉米后期倒伏。
(二)做好倒伏后管理。对于因洪涝灾害大造成倒伏的,玉米喇叭口期以前发生倒伏的,不需要管理,可自然恢复直立生长。抽雄前后发生根倒伏,应及时扶正,防止因倒伏后叶片遮挡而影响授粉和光合作用,造成授粉不良、籽粒败育、秃尖。对于种植密度较大的地块,可在抽雄喷施一次健壮素防止倒伏。
(三)加强雨后补肥防病。对淹水时间不超过1天的田块,受涝后应注意补施氮肥,促进玉米恢复生长。要加强灾后病虫防控,重点注意预防玉米螟、大小叶斑病、纹枯病、锈病等病虫害。
(四)加强雨后授粉管理。对遭遇长时间雨期,特别是连绵阴雨天气,玉米花粉会遇水膨胀破裂死亡,有的花粉黏着成团丧失散粉能力,影响受精。授粉期间降雨很容易造成果穗秃尖或秃底、结实率差,有条件的应在天晴后抓住还有花粉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第二部分蔬菜作物
夏季是一年中蔬菜种植最难的季节,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频发,导致蔬菜种植难度增加、产量低。做好夏季菜园管理和防灾减灾是夏种蔬菜增产增收的关键。
一、提前做好灾前防御各项工作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注意收听(看)天气预报,做好极端天气防范应急措施。如遇台风、暴雨等不利天气,要加强应急管理,要及时做好防风排水等各项措施。
在洪涝灾害易发的地方,特别是对非耐涝蔬菜和低洼的田块,要及时组织群众做好开沟排水,加固水利设施,疏通水利渠道,提早做好防洪排涝工作,提高防汛抗洪能力。对各类生产设施进行隐患排查,检查、加固、修缮种植大棚、供电设备等生产设施。对成熟可上市的蔬菜,要及时组织抢收,做到成熟一块收获一块,成熟一片收获一片。在菜田行间铺膜、覆草能起到防止雨天泥土的飞溅的效果。
二、雨后应急处理措施
(一)及时通沟排水。强降雨过后,因水土流动可能会堵塞沟渠,造成田块积水,蔬菜根系长时间被迫进行无氧呼吸,会造成有毒物质的积累,从而导致作物萎蔫,甚至死亡。因此,要及时通沟排水。
(二)及时清洁菜园。部分菜苗的叶片可能会被溅起的泥土所覆盖,影响光合作用,甚至淤死。所以雨后须及时冲洗掉蔬菜茎叶上的泥土,扶正倒伏的菜苗,减少相互挤压遮挡。及时清理腐烂的叶片和瓜果,避免病虫害的加重发生。
(三)及时采收和补种改种。对已受灾但尚能上市的蔬菜应抓紧时机采收上市,减少损失。对已经被冲毁或绝收的田块,要及时组织群众修复,及时补种改种生育期适宜、有市场需求的蔬菜品种。
(四)及时追肥补肥。由于地表径流和雨水的淋洗,造成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大量流失。为保证植株的健壮生长,要适当补充速效养分,增施速效肥和磷、钾肥,促进植株尽快恢复正常生长。随水冲施或穴施复合肥、水溶肥、腐殖酸类冲施肥,还可以通过叶面喷施0.3%的尿素溶液、1%的磷酸二氢钾溶液、150倍的复合稀土微肥等。
(五)注意病虫害防控。雨后病虫害容易蔓延,要重点防治青枯病、霜霉病、炭疽病、病毒病等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害,以及防治跳甲、蜗牛、蚜虫、红蜘蛛、蓟马等虫害。优先采用农业防治措施,必要时采用对口药剂防治,阴雨天湿度高,应尽量减少农药喷施,喷药宜在晴天上午叶片干后进行。对于准备上市的蔬菜要特别注意用药的安全间隔期,防止农残超标。坚持科学合理用药,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努力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第三部分果树
一、及时排水防洪
对地下水位较高或地势低洼的果园,要形成深沟高畦栽培模式,利用果园围沟、中沟和畦沟,做到沟沟相通。对平地果园,要加紧修整和加固排水沟渠,保证畅通。对山地果园,要把果园四周的防护沟修通、加深、加固,利用顶部的防护沟作集洪沟,两旁的防护沟作泻洪沟,确保果树安全度汛。做好浅沟开深、深沟清草等工作,以确保沟渠排水通畅,及时排降积水,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根系受涝缺氧,造成植株受损和病害发生。
二、及时施肥、护根、诱根
及时用1000公斤水加2公斤硫酸锌、2公斤核酸硫酸镁和2公斤硫酸亚铁淋施根系,诱发新根。同时叶面喷施复合腐殖酸、复合氨基酸等复合型叶面肥,以补充养分,增强光合作用,加快树势恢复。
三、及时杀菌防病
在根系受损后果树生产势变弱,容易发生病害,特别是荔枝龙眼霜疫霉病和葡萄炭疽病,柑桔炭疽病、树脂病、黄斑病、溃疡病以及锈壁虱、红蜘蛛等。要及时喷药防治,杀菌药剂可选择兼具保护性与治疗性的药剂,并能与叶肥相容,以利两者混合使用,节省劳力和时间。
四、及时保果壮果
针对灾害造成的落果问题,加强保果措施,提高座果率。针对挂果量不足的果园,加强中后期管理,努力增加单果重,提高总产量。
五、及时修补设施
对洪水冲毁的棚架等田间设施,要及时修复并加固,努力防止后续灾害破坏,同时扶正理顺因棚架倒塌拉扯脱落的果树藤蔓,去除残枝败叶,以保障果树正常生长。对受涝植株应将根颈部扒土晾晒,以利根系尽快恢复功能。
第四部分茶叶
立夏进入雨季后,茶园光、热、水等自然条件充沛,茶树新梢生长旺盛,这段时间是茶树营养生长发育的主要阶段,也是提高品质与效益的重要时期。同时,雨季气候变化剧烈,暴雨洪涝和高温干旱等极端气候交替出现,需采取科学合理措施进行茶园管理,避免因管理不当引起茶树生长生理机能异常,影响茶树生长和品质提升。雨季茶园田间管理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浅耕除草追肥,保证养分供给
茶树经过春茶连续采摘后,树体消耗了大量的营养,急需补充养分供应,恢复树体生机;同时,经过春茶采摘踩踏,茶园土壤紧实度较高,会影响茶树根系发育和土层雨水渗透及热量交换;此外,随着气温升高和雨水增多,茶园杂草生长迅速,加剧病虫害发生。因此,进入雨季后应及时浅耕疏松土壤,深度一般以10cm左右为宜,通过浅耕破坏土壤表层毛细管,减少下层水分蒸发,抑制杂草生长,疏松表土,起到保水抗旱作用。结合浅耕进行夏季追肥,肥料以速效肥为主,根据广西茶园土壤养分现状和茶叶生产特点,推荐使用高氮低磷中钾含镁的茶叶专用肥或有机、无机复混肥,提倡肥料沟施后覆土,有利于抓紧根系第二次养分吸收高峰,快速恢复生机刺激下轮茶芽萌发,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及时割除茶园梯壁及四周的恶性杂草,除草推荐采用物理割草和控草方法,如用割草机、铺设环境友好型防草布以及间种绿肥“以草抑草”等,少用或不用除草剂。
二、适时合理修剪,培养良好树体
春茶后修剪茶树,树势恢复快,还能避开主要病虫害发生高峰,经过实践检验,是科学高效的修剪模式,值得结合不同茶区的特点和需求广泛推广。夏季茶树修剪,可根据茶树树龄和树势,采取相应的修剪措施。大部分茶园适宜进行轻修剪,剪去树冠蓬面上的“鸡爪枝”和高于树冠采摘上的徒长枝,促发分枝,并加强肥培管理,从而培养整齐树冠和旺盛的育芽能力。在修剪时要注意适当留叶,保证足够的绿叶层进行光合作用积累碳水化合物,为茶树优质高产提供物质基础。如遇连续高温干旱,应暂缓进行修剪操作,待旱情缓解后,再进行相应的修剪,受旱严重的茶树,要及时剪掉枯黄或干焦的枝叶。
三、防涝抗旱并重,有效保持水土
夏季降水较多,暴雨雷电等极端天气多发,雨量大而集中,平地或低洼茶园容易积水,如不及时排除,容易引起茶树烂根,形成渍害,对茶树造成严重伤害。平缓地茶园特别是育苗基地应在园地建设时和雨季来临前开挖疏通排水沟,及时排出雨水,避免在汛期发生涝害。山地茶园可选用稻草、秸秆、绿肥、山草等材料进行茶园行间空隙“铺草”,可有效减缓暴雨冲刷带来的水土流失,提高土壤有机质,又能保湿抗旱。夏季气温高,日照充足,茶树叶片蒸腾和土壤水分蒸发强度大,茶园容易出现干旱,及时灌溉有利于维持茶树的正常生理代谢。茶园灌溉可以蓄积利用天然降水进行供水,有条件的可用滴灌或喷灌的方法,充分利用水肥一体化设施,以水带肥,同步补充茶树水肥供给,满足生长需要。
四、提倡绿色生态,高效防控病虫
随着气温升高和雨水增多,夏季茶树新梢生长旺盛,病虫害发生最严重,茶园绿色防控进入控制关键期。需要重点预防茶小绿叶蝉、茶尺蠖、黑刺粉虱、茶毛虫、螨类、象甲类、蚧壳虫等危害。茶园病虫害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优先采取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措施,注意保护利用天敌,结合除草翻土进行除虫,及时发现卵块及初孵幼虫,在害虫扩散之前进行烧毁及深埋。合理选用窄波LED杀虫灯、数字化粘虫板、性信息素诱捕器、生物源、植物源、矿物源农药等最新绿色防控装备和药物,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严格控制茶园使用高毒高残留和高水溶性农药,在科学测报的基础上根据病虫发生规律适时开展防治,保障茶叶产量和质量安全。
第五部分食用菌
一、提前做好生产场地排水工作
汛期到来前,清理好生产场所的所有排水沟,以保持排水顺畅;同时做好菇棚顶部及周边遮阳网、电线等设施的检查及加固工作,防止菇棚倒塌,保证汛期用电安全。
二、及时做好产品采摘和加工
夏季气温较高,在暴雨到来前,已出菇的产品要及时采摘和销售;需要加工干品的应利用晴好天气,及时将产品进行晒干处理,保证产品质量。
三、雨后及时排水或转移菌棒
雨后及时清除菇棚内积水,防止洪水浸泡菇床或菌棒(包)。菇棚已垮塌的,要及时转移菌棒(包),有条件的尽可能转移到高处。
四、及时修复破损和倒塌菇棚
对因水灾损坏倒塌的菇棚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尽快修补或重新搭建,避免灾后夏天高温对食用菌生产造成二次危害。
五、及时清理死菇和烂棒
利用早、晚气温稍低时间尽快检查菌棒(包),发现有烂棒、杂菌感染的必须马上拣出,集中堆放,不要随意丢弃,以免相互感染和污染环境。随时将菇床上受水害浸泡而枯黄的死菇摘除,以免死菇腐烂引发病虫害。
六、及时清理消毒生产场所
洪水退后要及时对生产场所进行消毒处理,待天气转晴后用石灰粉喷撒一遍,预防病虫害发生,特别注意防治螨虫类。对于无法修复的菇棚和无法补救的菌棒(包),要及时清理和消毒生产场所,做好下一造生产的计划和准备。
七、注意菇棚通风降温
灾后遇到高温天气,要密切注意棚内空气状况,利用早晚时间掀棚进行强制性通风换气,降低棚内湿度。棚内空气要保持新鲜,无霉气;温度不能过高,人感觉不闷即可,避免温度过快上升导致死菇。
八、重新利用培养料
培养料质地还较好的烂菌棒(包)可晒干再利用。可将已软化破烂的菇棒(包)及时脱袋打碎或加1-1.5%石灰、麸皮等堆积,发酵培养料。处理后的培养料可重新用于生产平菇、竹荪、大杯蕈、鸡腿菇或其他品种。
九、注意新生产场所选址建设
准备新建设的生产场所,尽量选择在地势较高,排灌方便的位置,建设好排水、引水、喷灌水等设施。菇棚建造要利于调温调湿,通风能自由调节;可用遮阳网、树枝、杂草、秸秆等对菇棚进行覆盖避雨。
第六部分辣椒
降雨偏多,日照偏少,辣椒生长易受到影响。主要是根系受渍,生长困难;低温弱光影响光合作用,生长发育缓慢、植株较弱;辣椒花器发育受影响,阴雨天气授粉、坐果困难,果实发育不良,落花落果多;天气转晴后辣椒疫病、炭疽病、青枯病、根腐病、白绢病等为害严重,需要注意提前预防。
一、田间管理措施
(一)采用深沟高畦覆膜栽培。深沟高畦可以降低地块水位,避免根系被淹,厢面覆膜可防草保墒。排水沟要有坡度,雨后要及时清沟排水,做到雨停田干,确保田间不积水。辣椒是浅根系作物,特别怕涝,要尽量缩短辣椒受淹时间,不可超过24小时。
(二)农艺措施。做好行间覆草,防止雨天溅土。及时插杆绑蔓(拉绳)防倒伏,清除病叶、病果、病株,及时整枝打杈、清除老叶,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湿度。辣椒幼苗受损的地块,天气转好后要及时补苗。绝收的地块,及早安排下茬生产,尽快补种或改种换茬。成熟可上市的辣椒要及时抢收,以防浸水腐烂。天气转晴表土干燥后,及时中耕除草,破除土壤板结,改善土壤通气状况。
(三)化控措施。洪涝过后,要及时补充植株营养,促进植株恢复。初花期辣椒,可用碧护或芸苔素内酯等叶面肥与杀菌剂一起喷施。移栽25天以上的辣椒,每亩施三元复合肥3-5公斤,距椒苗根茎处15厘米左右,采用喷雾器点灌施肥。移栽50天以上的辣椒及时追肥,补充雨水带走的养分,每亩穴施过磷酸钙20公斤、硫酸钾4-5公斤、尿素5公斤。
二、病虫害防治
大雨过后,辣椒容易爆发疫病、炭疽病、青枯病、根腐病、白绢病等,要做好提前预防工作。可选用春雷霉素、噻霉铜、中生菌素等防青枯病等,任选一种防治细菌性病害。可选用吡唑代森联、咪鲜胺、甲霜·噁霉灵等任意一种防真菌类病害。选用10%溴氰虫酰胺悬乳剂,也可选用14%氯虫·高氯氟悬浮剂、1.5%苦参碱可溶液剂杀灭蚜虫,防止病毒病传播。及时拔除病株带出田间,用新鲜生石灰或噁霉灵消毒病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