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美丽·初心调解中心 焕发民族地区治理底蕴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字体:

西江千户苗寨坐落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山麓,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被誉为一座活着的苗族文化露天博物馆。近年来,西江千户苗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紧紧围绕“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将传统民间民族调解文化与现代人民调解新要求结合起来,把追寻美丽与实现初心结合起来,创建了西江美丽·初心调解中心,将治安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榔规”调解进行了有机整合,有效化解了景区内各类矛盾纠纷,有力促进了景区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是建立一个坚持民族平等的调解中心,解决好游客的急难愁盼。始终坚持各民族在法律、在事实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将西江镇调解委、西江村调解委、西江村议榔调解室与旅游调解委、西江交通调解室、西江消费者协会调解室、公安治安纠纷调解室等行业调解及行政调解组织有机整合,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设立西江美丽·初心调解中心,调解中心下设消费纠纷调解组、治安纠纷调解组、劳动纠纷调解组、旅游纠纷调解组、家事纠纷调解组等,统筹调解景区因旅游产生的游客与游客、游客与村民、游客与商贩等各类矛盾纠纷,有力遏制地方保护主义,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景区。调解中心自2019年成立以来共受理人民调解案件672件,调解成功630件,成功率93.7%,被评为2016-2020年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2024年3月,广东省深圳市的郭某及其戛然在西江旅游时因午餐分量问题产生矛盾,在西江美丽初心调解中心调解员“1314美丽调解”法和菜品实际核实下,双方互谅互让,化干戈为玉帛,最终在一首苗族和好歌中握手言和,达成和解,郭某一行继续其寻找美丽的旅程。

二是独创一个融入民族风情的调解方法,保护好共有的“两个宝贝”。提炼融合西江千户苗寨苗族“以美丽回答一切”的民族文化,进一步挖掘议榔调解的内涵,围绕“以美丽回答一切”,独创讲述1个“西江苗族先辈们用智慧和团结的力量创造美丽西江”的动人故事,说上3句“寻找美丽、追寻美丽、享受美丽”的好话、演唱1首“苗族调解和好歌”、实现“回归寻找美丽的初心、回归享受美丽的过程、回归留下美丽的愿望、回归和谐的人际关系”4个回归的“1314美丽调解”方法,让各方在感受美丽的民族文化中,体会西江苗族先民放下仇怨、和睦相处,回归追求美好生活的美丽初心的传统和谐之道,切实增强了景区群众、游客参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的积极性。目前景区有十二道拦门酒、高山流水茶、《美丽西江》歌舞晚会、刺绣、游客体验苗族“打糍粑”等29项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

三是制定一套服务民族群众的调解体系,推动好景区的健康发展。组建一支美丽·初心调解队伍,由西江镇党委书记担任调解中心设主任,聘有2名苗族调解歌师,聘请2名法律顾问,细化调解员规则、调解主持人规则、当事人规则,规范纠纷调解流程,推动调解中心规范化、制度化运行,积极做好景区各类纠纷调解,有序保障了景区市场秩序,景区逐渐形成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享的互嵌式社会结构,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吸引了全国各地各民族投资者、创业者前来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投资兴业,有力促进了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2008年,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旅游开发前,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农家乐、酒店仅5家,民宿仅1家,沿街门面仅24家,旅游开发后,带动景区及周边村寨开办农家餐馆200余家,民宿客栈532家、旅游特色商品销售160余家、特色小吃店170余家,直接和间接带动当地群众就业2.3万人,直接从事景区服务工作3000余人。2023年,西江千户苗寨接待游客464.89万人次,同比增长286.5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89亿元,同比增长329.45%;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升至2.2万元,是2007年的8.5倍。探索的“西江模式”被列为贵州改革开放40年40事典型案例,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扶贫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