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县郎德镇2025年“六强六提”力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字体:

为持续深化乡村治理体系改革,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2025年开年之际,雷山县郎德镇结合本镇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六强六提”措施,力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提升乡村治理“领导力”。通过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等措施建强基层堡垒。通过重点培训、跟岗锻炼、动态跟踪及“结对帮带制”培优后备力量。通过制定年度党员发展计划、实施农民工党员攻坚行动、建立流动党员结对联系制度等措施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并发挥“红色代办”党员志愿服务队作用推动乡村治理,以及采取群众监督+集中警示教育等加强对村干监督管理,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乡村治理“领导力”。

强化生态文化保护,提升乡村治理“软实力”。将房屋建设风貌管控纳入“三资”管理范畴,指导规划先行,严格建房程序审批和后续跟踪管理,落实建设过程“三到场”制度,合理布局景观景点、优化环境等,全面做好村寨保护。通过抢抓省州重点打造苗岭传统村落精品旅游射线和县重点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机遇,用好辖区文化名片、文化资源,选育手工艺、芦笙舞、木鼓等人才,借助传统节日发展旅游文化产品等,推进民族文化传承。通过推进耕地保护、落实森林防灭火、强化文物保护推动产业发展等,做细生态环境保护。

强化产业发展支撑,提升乡村治理“向心力”。通过“部门帮带助营”,用好帮扶资源,将项目、资金、以及农技专家和科技特派员等人才下放到村,大力发展蜡染、银饰、刺绣等特色产业和手工业,推动旅游商品开发。以“三能工程”为纽带串联“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发展模式,采取服务创收、入股分红、产业发展、联合运营等多种发展路子,推动村企共赢。同时立足资源零散、产业分散等痛点难点,推进村村抱团联营、村社自建专营等,促进“农文旅体商”深度融合和村集体经济发展,提升乡村治理的“向心力”。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服务力”。通过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硬化通村组连户路、挖通产业路、修建沟渠、安装路灯、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维护维修、探索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方式等,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推行通村组路专人扫、连组串户路轮流扫、自家房前屋后评比扫“三种扫”模式,积极申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依托“两清两改两治理”等,持续打造人居环境提升示范村,抓实环境整治“提颜值”。紧贴群众需求,补齐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等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综合运用多种财政支持形式,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服务项目等,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服务需求,提升乡村治理工作服务力。

强化基础人才培育,提升乡村治理“内生力”。拓宽引才渠道,推动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和退休干部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方式对乡土人才“充电蓄能”,培养“土专家”“田秀才”“明星支书”;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优先纳入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范围,培养一批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集体经济管理者。推动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吸纳人才参与经营管理,引导科技特派团、产业顾问组通过项目合作、短期合作、担任专家顾问等多种形式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

强化培树时代新风,提升乡村治理“约束力”。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释放群众“自治”活力;通过整合法律顾问、一村一警、党员干部、村民小组长等力量,开展调解纠纷、在线诉讼、普法宣传,加强“法治”保障;用好“一约四会”组织,开展“好婆媳”“最美家庭”“道德文明模范户”等评选活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形成崇德向善的“德治”氛围等,不断推进“三治融合”。同时发挥“五老”作用,深化文明实践、推动“积分制”管理、发挥寨管委作用、强化平安郎德建设等,不断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