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雷山县以“三个三”发展模式为引擎,通过产业引领、要素保障和融合发展三向发力,推动农业产业平稳发展。一季度,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71亿元,同比增长4.5%。
突出“三个引领”,激活发展引擎。一是规划引领锚定方向。聚焦茶叶、中药材、果蔬菌、畜牧渔业等主导产业,制定“开门红”行动方案,细化季度发展目标。一季度,茶产业稳定茶园面积16.3万亩完,成茶园提质增效300亩,中药材种植2.58万亩,蔬菜种植1.82万亩,生猪存栏6.41万头、出栏3.25万头,肉牛存栏1.68万头、出栏0.2万头,水产品养殖面积达320亩,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二是品牌赋能提升价值。依托“雷山银球茶”“乌杆天麻”等区域公用品牌,实施“六统一”管理标准,强化地理标志保护。一季度,茶产业产量1938吨、产值4820万元,天麻鲜品产量682吨、产值0.55亿元,品牌溢价效应凸显。三是龙头带动集聚资源。依托苗侗山珍供应链公司、雷农集团等龙头企业,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联营机制,通过“大场带小场”模式,一季度推动生猪补栏2.31万头、肉牛补栏1189头、家禽补栏2.6万羽,形成“一企带多户、多户促一业”的集群效应
筑牢三大支撑,夯实产业根基。一是组织协同凝聚合力。组建产业攻坚专班,整合农业农村、人社、财政等部门资源,构建“政企农”三方联动机制。一季度,组织采茶劳动力3万人次,保障茶青及时采收;渔业示范点完成技术全覆盖指导。二是资金撬动激活投入。整合财政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等,投入68万元改造畜牧养殖场,500万元发展食用菌菌棒生产,300万元提升蔬菜大棚产能。通过产业奖补、贴息贷款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新增141平方米陆基渔业设施。三是技术赋能提质增效。联合省农科院、中茶所等专家团队,推广“种草养猪”“稻渔综合种养”“天麻两菌生产”等技术。选派500人次农技人员深入一线,推动生猪繁育、中药材提纯复壮、蔬菜良种推广。
深化三产融合,释放产业效能。一是以工强农延伸链条。实施屠宰场改造、天麻红糖加工项目,开发预制菜、天麻菌菇包等高附加值产品。一季度,茶产业新增2条生产线,加工能力显著提升。二是以旅兴农激活消费。依托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流量,组建“雷山茶进西江联盟”,推出“门票+茶”套餐;草莓采摘基地打造田园体验模式,推动农旅消费升级,草莓单价达10-40元/公斤。三是以网助农拓宽市场。借力苗侗山珍供应链、抖音直播等平台,深化“农校”“农超”合作。一季度,通过东西部协作渠道销售农副产品及手工艺品1211万元,电商渠道成为新增长极。(罗玉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