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县以“五良融合”为抓手,聚焦粮食单产提升,通过系统推进耕地保护、技术革新、机械应用、土壤改良和制度创新,实现粮食生产质效双增。2024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17.6万亩,总产量5.16万吨,示范点单产突破588.12公斤/亩。
一是夯实良田基础,严守耕地保护屏障。严控“非粮化”撂荒,印发《遏制耕地“非粮化”方案》,排查整治“非农化”“非粮化”耕地。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补足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实施土壤质量提升行动、落实地力补贴等激发农户护地积极性。2024年,共清理撂荒图斑2671个,复耕复种257.68亩,复耕率100%。实施绿肥种植5.2万亩、增施有机肥6.5万亩。新增高标准农田800亩。发放中央地力补贴资金1006万元,覆盖农户3.17万户,补贴面积2.01万亩。
二是强化良种推广,筑牢单产提升根基。聚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粮作物,引导农户优先选用泰优808、宜香优2115、贵农玉188等高产优质品种,确保主导品种100%全覆盖。通过推广水稻“两增一调”、玉米“一增五改”等核心技术,建成党政领导领办高产示范点28个。整合资金100万元培育7家育苗服务组织,购置秧盘37.02万张,保障1.6万亩示范田及散户用秧需求。向上争取项目资金826.2万元支持耕地轮作、粮油绿色高产高效、扩种油菜等粮油生产和防灾救灾。2024年,全县粮食单产达292.9公斤/亩,同比增速5%。
三是深化良法应用,推动技术集成增效。结合党政领导领办示范田工作,推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村、入户、到田,鼓励农技人员开展基础性示范服务和“揭榜挂帅”。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示范区1个面积500亩,落实统测、统配、统供、四统一的服务机制。集成推广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和化肥减量“三新”技术模式,推广面积4000亩。推行稻鱼共生4万亩、大豆玉米带状种植等绿色技术,促进生态与效益双赢。2024年,全县累计开展农技培训工作47次,培训粮油种植农民1932人次。
四是提升良机覆盖,破解丘陵耕作瓶颈。实施“农机上山”计划,统筹各类涉农资金用于新机具购置。积极探索“国有农业平台公司引领带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国有企业+合作社+农机服务队”“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等发展模式,鼓励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针对山区特点,创新机械适用模式,分配小型旋耕机、收割机至各乡镇,填补机耕道短板,确保机械“进得了田、用得上力”。2024年,全县投入农机补贴94万元、报废更新补贴69万元。建成县级农机服务中心1个、乡镇服务点8个,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8家。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2400千瓦,全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49%。
五是完善良制保障,构建长效治理体系。压实责任链条,建立“县统筹、乡落实、村到户”三级联动机制,签订《禁止撂荒承诺书》3.62万份,制定《撂荒地复耕技术指导意见》,将粮食安全纳入党政同责考核。出台《土地确权纠错方案》,整改档案错漏2265户,颁发土地确权证书3.14万份,保障产权清晰。通过广播、网络等渠道发放告知书3.8万份,开展技术培训47场次,培训农户1932人次,营造依法护耕氛围。(罗玉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