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央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转移,雷山县委、县政府加大了雷山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以“商贸、旅游、生态”为龙头,积极实施《雷山县县城总体规划》中的县城建设项目,加快了提升城市化水平建设的步伐。
雷山县要引领“雷公山苗族文化原生态旅游经济圈”,紧紧围绕“中国苗族文化中心”这个定位和品牌,进一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把雷山提升为“世界苗族文化中心”这个国际品牌。同时,要结合西江旅游产品日益成熟的时机,加快打造苗族第一流的文化博物馆、苗年一流论坛、苗文化影视基地、一流的苗学刊物。抢占天下苗族第一舞台和苗族同胞聚心会亲根之所在的“家”的氛围。立足历史悠久的苗族文化遗产和人文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的优势,坚持“以文化含量充实旅游内涵,以旅游项目展示文化意蕴,以文化品牌提升旅游层次”。以西江为龙头,突出发展以体验苗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为特色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业。按照“完善西江、打造雷公山、开发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整合一线、提升县城”的目标要求,加强旅游规划,加大景区景点建设,完善服务设施,提升旅游品位,力争在民族文化展示和产业带动上实现新的突破。
游客市场分析
雷山县游客量和旅游综合收入持续攀升,且在黔东南各州县市旅游收入占比较多,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游客量急剧下降,2021年呈增长趋势。近年来雷山县游客量和旅游综合收入持续攀升,2021年全县接待游客968.9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9.22亿元。2022年全县共接待游客733.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2.25亿元。2023年全县接待游客1083.6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8.62亿元。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1300.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4.765亿元。
雷山县在黔东南州在16个县市中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占比较大,旅游人次占比均在10%左右,但近年来周边县市的竞争增强占比都呈现放缓的趋势。“80后”“90后”为民宿主流用户人群。从民宿经营者的情况来看,民宿经营者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民宿产权拥有者,另一类是租借房东的民宿经营者,早期的浙江莫干山地区、云南大理地区,其民宿的起步就是这类“有情怀”的文艺爱好者。这两类人群前者是自己统揽从接待到服务全程,后者兼职房东以白领占比较多,普遍文化学历较高,他们会雇用管家等职业人员。
但总体上来看,两者都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能力,经营显得力不从心。民宿作为市场主体,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和对员工的内部管理,管理者的专业化能力不足就成为当今民宿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消费者层面,从年龄结构来看,“80后”“90后”人群属于主流用户人群。00后的比例为5.2%;90后订单占比最高为43.8%;其次是80后订单占比为22.7%,70后订单占比为10%,60后消费比例也上升至18.3%。
发展现状
为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化、全县景区化目标,努力打造国内外知名苗族文化旅游目的地,雷山县坚持“一主导四围绕”引领发展,把“生态山居”精品民宿产业作为重要抓手,集中力量按照先行试点、以点带面的方式整体推进,民宿产业取得长足发展。近年来,雷山县被评为“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十大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全国十大中国乡村民宿发展示范县”等荣誉称号。2020年以来,优先突破白岩、龙塘、上郎德、乌东、格头等几个试点村。
据初步统计,根据公安旅馆业系统反馈,2025年1-5月雷山县住宿业共有829家,房间15492个,床位27636张;民房改造近200户,脱贫户房子改造民宿近20户;(自2024年贵州省开展等级民宿评定以来,雷山县评定金山级民宿2家,分别是西江三春里仲全景美宿和西江七封信序言轻奢Villa酒店)主要分布在西江千户苗寨、雷公山沿线、郎德景区等,民宿类型主要以景区和民族风情为依托,经营业态由原来的单一住宿逐步向民宿+农耕文化、民宿+乡村美食、民宿+非遗文化等多种体验融合发展。民宿经营方式主要以农户自营、社会力量投资经营等运营模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