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魅力雷山 > 休闲旅游 > 景点介绍
雷山旅游简介
字号: 分享:

雷山


雷山,蚩尤魂系的家园,这片丰饶的土地是祖祖辈辈经历了一次次迁徙之后的安居之所。

青山、绿水、田地、村寨………就了如此美妙的画卷。这里有古老的民族。山间飘扬的歌声,层层叠叠的梯田,静静伫立的吊脚楼,承载岁月的风雨桥,都在讲诉着蚤远而悠久的历史,铭刻着苗族人民生息繁衍的足迹。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幻,这里始终坚持着原生态的古风古俗在数百个苗寨中传承和“流淌”着,演绎着—个古老民族文化的生生不息。这里有淳朴生态。

当你走进这每立方米空气中达到5.26万个负氧离子的天然大氧吧,就连空气都是甜的。巴拉河犹如一位充满活力的的少女,日日夜夜兴致勃勃地奔流着。雷公山这座纵横四百里的苗疆圣山,没有—丝工业,有的只是宁静的幽谷、淙淙的清泉、茂密的植被、清爽的空气、自然的景观、罕见的生物………释放着神秘独特的魅力。我们都在向往着一块未受污染的生态文化净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于是,走进雷山的山山水水,走进雷山的村村寨寨………





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雷山东北部雷公山麓,距离雷山县城36公里,距离州府凯里35公里,距离省会贵阳200公里。西江历史悠久,西江苗族同胞最早约在西汉汉文帝时迁徙到这里,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所以西江苗寨也可以叫做千年古寨。

在显巨今640年到670年就形成了如今两座山头的建筑规模。到目前为止,西江已有1300多户人家,6000佘人生活在这里,皆为苗族同胞。

这里是中国最大的苗寨,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苗寨。

汉朝时称“鸡江”,清朝雍正建置后称“鸡讲”,后来寨老们觉得鸡讲这个名称不够雅观,因此而改称“西江”。“西江”这个名称是苗语的音译,在苗语里“西江”的含义是苗族“西”氏族“讨”来的地方,"西”就代表西氏族,“江”在苗语里表示“讨”、“商讨”的意思,从西江名称的含义我们也可以看出西江苗族是从其他地方迁徙过来居住的,

所以名称里在有“商讨”的含义。

    1982年,西江被贵州省列为农村旅游开放区,1987年又确定为贵州东线的民族风情点。2007年,获住建部等部委评选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称号。2011年西江千户苗寨景区荣升为国家4A级景区。西江苗寨的传统建筑及原生态文化、非物文化遗产质都保留非常完好,是我县乃至整个苗岭山区苗族传统村落的缩影。

余秋雨说:“西江千户苗寨,用美丽回答—切”。只为这句话,足以令人心弛神往。

西江是—个保存“着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最完整的地方,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而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西江地名是苗语音译,苗语称“仙祥”。千百年来,苗族的人们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经过岁月洗礼的苗寨,已经变得安详而平静,善良而美丽。


雷公山景区


雷公山景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雷公山,有官书说:“山有连天之高,是雷电之源,故名雷公山”。意为雷公山太高,可以直接连着天,可通天上雷电,故称之为雷公山。

雷公山被誉为“物种基因库”“森林疗养院”“天然氧吧”之称的苗族圣山,是苗岭的主峰,海拔为2178.8米,古有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长征过境,在马背上把这首民谣入他的诗作《十六字令》:“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柱其间。”毛泽东这首诗给本来就神奇的雷山增添了勋口神奇的光彩。

雷公山是苗族人民的圣山,纵横400余里,是清水江、都柳江流域的主要发源地。有原始森林71.7万亩,以知的动植物2100多种,被科学家誉为“物种的基因库”。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雷山县城东部,距雷山县城32公里,可沿四级油足各马区车直达山顶。

公园范围包括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2944.73HM2和雷山县内二个乡镇5个村的集体林1410.OH M2,总面积为4354.73HM2.。

雷公山公园景区目前已开发了五大景区,分别是:响水岩景区、大塘湾景区、莲花坪景区、苗岭之巅景区、乌东景区,登临峰顶,可以观日出、佛光、云海、雾淞,赏千年古木、高山杜鹃、高山玉兰等。

雷公山是高度密度的负氧离子区,每立方厘米高达5.26万个,是一般城市的800倍以上,形成了—个巨大的天然氧吧,为大众提供了—个天然的休闲、养身场所。

199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外宣布:雷公山是当今人类保存最完好的—块未受污染的生态、文化净地,是人们追求返璞归真、重返大自然的理想王国,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胜地之一。上世纪90年代,时任贵州省省长王朝文为雷公山题碑文:“苗岭主峰雷公山”。2001年6月,雷公山获国家林业局批淮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12月,雷公山获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春天:山花烂漫、杜鹃争奇斗艳。由雷公山坡脚至山顶,雷公山的三十一种杜鹃花由四月初开到六月中旬,颜色分为红、白、粉红、紫色。

夏天:郁郁葱葱、林海波涛、一片绿色的世界,阳光因绿色而灿烂,逆水因绿色而清澈,空气因绿色而清新。你会觉得绿色的生命充满永恒。

秋天:红叶似火,层层梯田金色稻色流随风飘动,彩虹佛光映入眼中。你会觉得雷公山红红火火、处处稻香的丰收情景。

冬天:冰雪雾松,您享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派北国风光。

郎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郎德上寨是著名的苗族风情旅游点、距雷山县县城1 5公里,距州府凯里27公里,有128户,全为苗族,为陈、吴二姓,始建元末民初,距今有640多年历史。郎德上寨四周群山环抱,松青衫翠,一水环流,古有“万马归槽”之称。

    1997年郎德上寨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1985年对外开放以来,接待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游客60多万人,接待过胡锦涛、乔石、温家宝、贾庆林、彭佩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20多个外国政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郎德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走过的地方”也是有史以来奥运火炬:举行点火仪式唯一的苗寨,更是全国火炬传递中最具特色的—站。

郎德是一处比较安逸的苗寨,2008年奥运圣火走过的地方,保留了很多原生态气息,四面群山环抱,茂林修竹,衬托着古香古色的吊脚楼,蜿蜒的卵石路在屋檐间时隐时现,房屋上还挂有玉米串,很有古香古色的味道。寨中道路、院坝及各户门庭,都用鹅卵石或青石镶砌铺就。

精彩节日

苗族有句话叫做“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意为苗族民间节日丰富多彩。

鼓藏节又叫“祭鼓节”是苗族最隆重的祭祖节日,每隔十三年一次,这—天要举行非常盛大的祭祖仪式,主要内容是杀牛祭祖。因雷山苗族支系多,各支族祭祖的年份也不尽相同。

苗年节,是苗族人过的最隆重的节日。苗年在每年农历的十或十一月的辰(龙)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苗年节日活动跳芦笙、斗牛、赛马等,—般历时7天左右。

吃新节都是在栽秧结束,而且大部分的稻禾已经打包的农历六月上旬逢卯之日过。吃新节展斗牛、斗雀、赛马等活动,活动日期为七天。

招龙节是西江镇控拜、麻料、乌高等村寨的隆重节日之一,其意就是为本寨招回“龙神”。每十三年过一次,时间是猴年(申年)二月的猴日。

爬坡节是雷山丹江、西江、大塘、望丰、郎德等地苗族青年的节日,每年清明节后的子日(鼠)和午日(马)过。苗族青年男女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爬山踏青、寻伴交友、游方谈情。

祭桥节,桥在苗民心中是积善成德的圣物,除了过年过节祭供祖宗天地时,也要祭祀巳桥外,专门定农历的二月二日作为“祭桥节”。

银饰服饰和非遗文化


苗族是个喜欢银饰和刺绣的民族。银饰有辟邪和口试毒的作用,把银饰带上身上还可以看出身体是否健康。苗绣在我国也是很有名的,剌绣是西江苗族服饰的传统民间工艺。

艺术大师刘海粟评价苗族刺绣工艺是“缕云载月”,堪与苏绣湘绣相媲美,由此可见,我们的刺绣是多么精致。西江苗绣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技巧,以其构图的美观性,造型的独特性和色彩的丰富性而具有自己的特。大家可以看看街上苗族女子穿的衣服或是她们的盛装,颜色搭配是多么大胆,常常喜欢大红酉己大绿,但却不显得俗气。我们苗族的刺绣方法也是很多的,主要有平绣、辫绣、绒绣、结绣、堆绣等十多种。大家在在我们的衣服上很容易就会找到了蝴蝶、水牛、脊鸟等图案,其实这些图纹都是代表我们对祖先崇拜的记忆。

因为很久以前我们苗族是有语言和文字的,而迁徙的过程中文字失传了,现在就只有语言了,后来我们的苗族同胞为了纪念我们的祖先和当时发生的事,我们就把崇拜的图腾刺绣在衣服上,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就是我们的盛装,我们只有在重大节日和出嫁的时候才会穿上的,近几年很多学者于哦们的盛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就是因为衣服上绣满了历史的回忆。

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的苗族刺绣、苗族古歌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和苗族吊脚楼建造技艺等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达1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


建筑文化


西江的苗寨最主要的看点就是这层层叠叠,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建筑群了,说到西江苗寨的吊脚楼,大家—定会奇怪西江苗族为什么会把房屋建在山腰或山顶的陡峭之处!它又是—种什么结构的建筑呢?

考古学家曾经来到这里考古,发现其实西江的木楼是传承了上古时期居民的“干栏式”建筑,那么为什么现在我们都叫做吊脚楼呢?大家可以发现我们都是依山建的,—来是因为我们苗族的先民是一个团结合作的整体,聚居在一起便于相互呼应,好聚集在—起抵挡外来侵害,有事呼之快捷。二来是因为山上的地基比较少,有一半的都是悬空的,为了安全我们就用大木柱来支撑悬在空中的那—部分,看起来就像吊着脚在玩耍,所以后来我们就把它叫做“吊脚楼”了。

苗族是不会随意把房子建在河边的平地,以及平坦的坝子上的。因为苗族是—个种植水稻的民族,只有依靠种植水稻才能够生存下来,而迁徙到贵州这个“地无三尺平”的山区,平地更是珍贵。因此,西江苗族就在那些不能种植水稻的陡坡上建设吊脚楼,而把河边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的区域用来种植水稻。

    2005年的时候,苗族吊脚楼的建造技艺和银饰锻制技艺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西江苗寨的小伙子从小就跟随他们的父辈学习两门技艺,—是吊脚木楼的建造技艺;二是银饰的锻造技艺。西江苗寨的吊脚楼,全都是木质结构,不用—钉—铆,除少数盖杉木皮外,全是—色青瓦。

吊脚楼的脊梁顶用瓦块砌成“龙脊”图案,两头翘角,中间饰以“龙宝”,远远看去就像一只欲飞的雄鹰。在西江的吊脚楼房中,通常会分为三层木楼,房子的第一层是存放生产工具、关养牲畜的;第二层是住人,中间是客厅,两侧为厢房、卧房。第三层是贮存粮食、饲料等生活资料。

苗族民居在建筑上最大的特点是在吊脚楼二楼宽敞明亮的走廊上,有—种曲型栏杆,因苗族妇女们喜欢在此梳妆打扮、刺绣,所以把它又叫做“美人靠”,苗语叫“豆安息”。大门上方两头安放造型别致的飞鹆、牛角装饰或方角木棰,—看准是一户富裕而讲究的人家。村民认为,世界上水牛威力最大,老虎也斗不过它,有它把门安危无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