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浇灌苗乡沃土 以初心耕耘“三农”未来
记省级科技特派员——张跃国
张跃国,男,1986年12月生,黔东南州乡村振兴技术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茶叶、水果等种植技术培训、咨询、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等相关工作,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服务于雷山县,他用科技浇灌苗乡沃土,以初心耕耘“三农”未来。
“要让科技在泥土里生根发芽。”这是张跃国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结合雷山资源,走村进寨调研产业、田间地头指导技术、逐级找项目支持、多方协调争取资金,2022年服务雷山县以来,累计深入现场开展技术服务180余天,足迹遍布8个乡镇60多个村寨,累计开展技术咨询60余次,解决具体问题100余个,推广新技术、新品种8项(个),培训农民400余人次,争取项目资金覆盖农户100余户,帮扶企业、合作社3家,培养本土人才20余人,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000余份,让科技创新的种子在海拔1000多米的土地上开花结果,在平凡的农业技术推广岗位上谱写着不平凡的事业,默默为雷山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在2023年、2024年省级科技特派员年度考核中均获得“优秀”等次。
最精彩的“科技魔术”发生在公统村。张跃国常说:“科技特派员并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要充分发挥好自己身后的资源力量,为所服务的县提供科技和项目资金支持。”2022年春寒料峭时,他在望丰乡调研发现群众有种植新鲜玉米的意愿,但缺乏适合当地的优质种子和种植技术。他积极联系在省农科院旱粮研究所工作的同学,引进特色鲜食玉米新品种黔糯968号和糯青1号,组织公统村10余户群众进行种植试验示范推广,并自掏腰包购买复合肥赠送老百姓种植。开展玉米栽培技术培训会,他利用苗汉“双语”进行培训,通俗易懂,从选种、整地、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围绕玉米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玉米抗逆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轻简化防治技术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广大未懂汉语的群众掌握了良种良法相结合的高产种植技术,金秋时节10余户种植户玉米地挂满“科技果”,产值翻番。2023年,在该村实施的雷山县望丰乡公统村生态立体农业(果-瓜、鸡)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现“一园多产、一地多收”,种植果树30亩,套种西瓜亩产3000余斤,套养香炉山鸡800只,种养户王大哥笑称:“张老师一来,老杨梅园变金果园”。2024年,他推广的平板式“稻+鱼”小面积高产示范项目,使10亩水田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稻浪里跃动的鲤鱼让老农直呼神奇。
“老张的手机就是我们的农业120!”望丰乡种植户王汉恩展示着微信聊天记录:发出果树病虫害照片,5分钟内就收到防治措施回复。张跃国会同乡镇创建的“云端农技站”微信群,集结辖区内种养大户、村“两委”班子成员,协调动员省农科院、州农科院以及相关单位专家进群帮助群众答疑解惑,2024年累计解决技术难题40余个。
张跃国坚持推动“科技+企业+基地”模式。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一个戴着草帽、裤脚沾满晨露的身影在雷山县脚尧公司的生态茶园里穿梭,查看茶树生长情况,指导企业做好茶园管理。这是他参与实施的生态茶园提质增效达欧标生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基地,旨在帮助当地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提高茶叶品质,参与撰写的《雷山银球茶发展对策》不仅供当地参考,还登上《江西农业》期刊。
2024年张跃国担任雷山县科技特派团技术团长以来,他强化统筹协调服务,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组团式”帮扶工作,他借鉴党建工作经验,推动建立“县乡村企吹哨、科技特派员报到”的双向奔赴工作机制,有效激发科技特派团团队协作精神,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技术力量,用心用情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科技特派团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提升,有力推动雷山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站在新建设的示范基地边,张跃国指着云雾缭绕的茶山说:“那里,就是乡村振兴的科技诗行。”2025年,他正着手构建“科技力量+行业部门+经营主体+产业基地”服务模式,计划带领整个科技特派团培养50名本土“永久牌”技术能手,完成技术培训1000人(次)以上,开展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0项,联结10个以上企业(合作社)指导创新发展,联合建设3个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示范点(示范基地),多措并举力争满足基层不同层次的技术服务需求,实现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助力雷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为雷山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科技特派员力量,力争在全州科技特派团中走前列、作表率。工作笔记里“让科技服务像山泉水一样流淌进每家每户”的标语,映照着这位85后科技特派员的初心——用智慧浇灌苗乡沃土,让科技之花开遍雷公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