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县紧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目标,以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核心,通过机制创新、设施优化和全民动员,系统谋划、全域推进,探索出一条符合山区实际、富有民族特色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绿色动能,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雷山经验”。
一是创新分类模式,示范引领提质增效。积极推广以南猛村“1+1+2”(1个村级金融服务点+1个生态小屋+2个处置终端)为代表的分类治理模式,探索“废品回收+生态小屋+专职管理员”的精细化收集机制。在白岩、龙塘等基础较好的试点村率先建成标准化分类亭15座,配置分类垃圾桶60个,并试点“统一收集、上门回收”服务,农户只需进行“干湿两分”初分类,后续由专业队伍精准处置。目前已在17个行政村建立分类管理制度,生活垃圾总量同比下降10%,户均减量达5公斤,有效提升了分类效率和群众参与的便捷性。
二是推行积分激励,激发自主分类动力。创新建立“环保积分=实物奖励+精神激励”双轨机制,设立村级积分超市6个,明确“1积分=1元”兑换标准,定期开展“交纳之星”评选,将废品回收量换算为积分。实施“红黑榜”公示制度,将垃圾分类要求纳入村规民约,通过“线上晒图+线下观摩”营造比学赶超氛围。积分制推行后,村民参与率从40%大幅提升至65%,累计兑换积分约8.2万分,户均参与回收频次由每月3次增至4次,实现了环境治理从“要我分”到“我要分”的根本转变。
三是健全制度体系,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通过“院坝会”“志愿入户”“巾帼带头”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动员,指导各村因地制宜制定《村庄垃圾分类制度》,目前已有27个村完成村规民约相关条款的制订或修订。创新整合村级资源,依托小卖部、金融服务点设立回收中转点,建立“小卖部回收”等便民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优势,如达地水族乡组建由妇联主席牵头的“巾帼志愿服务队”12支,划分责任网格12个,吸纳妇女骨干、党员、志愿者共同参与,通过召开会议、悬挂横幅、制作短视频等多种方式,持续提升宣传覆盖率,营造了“人人愿分、家家会分”的浓厚氛围。
四是构建回收网络,畅通完善收运机制。着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可持续回收体系。按照“略低市价收购、规模运输溢价”原则,推行废品集中暂存、批量运输模式,溢价收益专项用于补贴管理人员。同步构建“1个金融服务点+2类处置终端”收运体系,建立村级回收价格公示制度,13个行政村与县级回收企业建立直运通道,各乡镇依托村级金融点建立调度中心,有效衔接“村分类-镇转运-县处理”链条。废品回收周期缩短约5天,农户年均增收350元以上。目前,通过“废品变资金”,全县累计回收可利用资源约2.25吨,减少外运处理成本近万元。将交投数量纳入积分管理,显著增强了村民参与的内生动力。(王鑫坂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