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务要闻
雷山县:绿水青山映丹心 村洁寨美焕新颜
字号: 分享:

近年来,雷山县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将村庄清洁行动与民族文化传承、生态旅游发展深度融合,系统推进、久久为功,努力让每一个苗乡侗寨都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聚焦垃圾治理,构建“分类减量、长效清运”新体系。村庄清洁,垃圾治理是首场硬仗。坚持从源头抓起、从体系建起,着力构建一套覆盖全面、运转高效、可持续的垃圾治理新模式,彻底扭转农村“脏乱差”局面。一是创新“四级分流”,实现精准管控。全面建立“户分类指导、村收集分拣、镇转运压缩、县处置利用”的四级治理体系,出台《雷山县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实施办法》,推广可腐烂垃圾堆肥还田、可回收物分拣变现、有害垃圾专业处置、其他垃圾减容处理的“四元分类法”。在全县42个重点村建成标准化垃圾分类亭21个,设置村级垃圾回收站点9处,构建“分类投放——集中分拣——规模运输”闭环链条。截至目前,17个行政村已全面建立分类管理制度,生活垃圾总量同比下降10%,户均减量达5公斤,累计实现垃圾减量56.8吨。二是打造“生态银行”,促进资源转化。创新推行“生态小屋+集中转运+溢价分成”运营机制,在南猛村等试点建成多功能生态小屋7处,按照“略低市价收购、规模运输溢价”原则,实现废品集中暂存和批量运输,溢价收益专项用于管理人员补贴。同步构建“1个金融服务点+2类处置终端”收运体系,建立村级废品回收价格公示制度,13个行政村与县级回收企业建立直运通道,回收周期缩短5天,农户年均增收350元以上。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回收可利用资源2.25吨,减少外运处理成本近万元,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10%。三是推行“积分激励”,激活全民参与。创新“环保积分=实物奖励+精神激励”双轨机制,设立村级积分超市6个,明确“1积分=1元”兑换标准,每季度开展“交纳之星”评选,年终设置冰箱、洗衣机等大奖。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建立“红黑榜”公示制度,通过“线上晒图+线下观摩”营造比学赶超氛围。积分制推行后,村民参与率从40%提升至65%,累计兑换积分8.2万分,户均参与频次由每月3次增至4次,真正实现从“要我分”向“我要分”转变。四是夯实“自治基础”,重塑美丽家园。将村庄清洁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机结合,用活公益性岗位,今年共聘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员1871名,对通村通组路、连户路、小广场等公共区域进行定人定岗清扫,确保日常卫生有人管、无死角。以家庭为单位治理杂物乱摆、畜禽乱跑,推动“庭院美”;以村民组为单位治理车辆乱停、作物乱晒,推动“村庄美”;以自然村寨为单位治理垃圾乱倒、污水乱排,推动“环境美”;以承包土地和林地为对象治理秸秆乱烧,推动“田园美”;以村民为对象倡导孝老爱亲、邻里互助,推动“家风美”。   

着力水体净化,实施“水清岸绿、生态修复”新工程。水是生命之源,更是乡村灵韵所在。聚焦村内塘沟治理,系统推进水体净化与生态修复,努力恢复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乡村水生态。一是定期清淤疏浚,保障水系畅通。组织人力机械定期对池塘、沟渠、溪流进行清淤疏浚,清除淤泥杂物与障碍,恢复水体自然流动性,从根本上改善水质。累计清理村内塘沟淤泥及漂浮物18536处,水系流通性显著提升。二是采用生态护坡,重塑美丽岸线。摒弃硬质驳岸,采用卵石砌筑、种植本土水生植物与草木等方式进行生态化护坡,既稳固岸线,又修复水生态,提升景观美感。目前已完成生态护坡建设92处,岸线生态修复率达90%以上。三是推进截污治污,严控源头污染。将塘沟清理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相结合,建设完善污水收集管网338公里,防止污水直排;在农户密集区域配套建设小型人工湿地、氧化塘,对汇入污水进行自然生态净化。目前已完成102个村的污水治理,处理能力达4330吨/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9.42%。四是落实河塘长制,强化长效管护。将村庄塘沟纳入河长制体系或专门设立“塘长”“沟长”,由村干部或寨老负责,明确管理责任,加强日常巡查与维护,确保水常清、岸常绿。目前全县154个行政村均已落实塘沟管护责任人,日常巡查覆盖率达100%。 

狠抓粪污利用,拓宽“变废为宝、循环发展”新路径。农业生产废弃物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坚持绿色循环理念,大力推进畜禽养殖粪污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推行人畜分离,改善居住环境。引导农户改变散养混居传统,支持在村外规划建设集中养殖区,实现养殖区与生活区科学分离,有效改善村庄整体卫生状况。目前已完成圈舍改造139户,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二是配套处理设施,促进循环利用。鼓励规模养殖场建设沼气池、储粪池等设施;对散养户推广“畜——沼——果(菜、茶)”等生态模式,将粪污转化为清洁能源和有机肥料。建成微生物发酵场9个,年处理粪污1.2万吨;推广“厕所革命+茶园”模式,为全县16.3万亩茶园提供有机肥,年减少化肥使用量800吨。三是建立回收机制,安全处置废料。针对废弃农膜、农药包装等,建立“谁使用、谁交回”的回收机制,在乡镇或产业大户设立集中回收点,由乡镇垃圾收运体系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面源污染。目前全县农膜回收率达85%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90%。四是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杜绝野外焚烧。大力推广秸秆还田、饲料化、基料化等多形式利用技术,严禁露天焚烧,既解决废弃物处理难题,又提升土壤肥力。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露天焚烧现象基本杜绝。

 强化习惯养成,培育“自觉自律、文明健康”新风尚。环境之美,贵在持久,关键在人。坚持教化引导与制度约束相结合,着力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一是开展立体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利用“村村响”、宣传栏、苗汉双语材料、微信群、村民大会等多种载体,持续宣传环境知识、健康理念和行动意义。举办县乡村三级健康教育讲座,更新宣传栏154处,发放宣传材料5万余份,网络发布专题信息300余条,使“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深入人心。二是完善村规民约,强化制度约束。指导各村将“门前三包”、垃圾定点投放、禁止乱排污水、畜禽圈养等具体要求纳入村规民约,使其成为村民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试点村推行积分制管理,设立“红黑榜”公示制度,累计评出文明家庭331户,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三是突出示范引领,凝聚带动力量。充分发挥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等“关键少数”的示范作用,带头整治庭院、打扫卫生。组建“姑妈卫生监查队”154支,开展家政培训15场1000余人次,以榜样力量带动群众自觉参与。四是选树先进典型,激发内生动力。广泛开展“美丽庭院”“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并给予实物奖励和精神激励。累计评选“美丽庭院”600余个,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激发村民荣誉感和主动性,实现从“要我干净”到“我要干净”的根本转变。   

村庄清洁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常抓不懈、久久为功。雷山县坚持政府引导、村民主体、全民参与相结合,核心在于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并将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相融合,让百姓共享生态红利。全县强化清理乱堆乱放、清理修缮残垣断壁,加快推进农村卫生户厕改造,加大乡镇垃圾转运站、垃圾收运车配备力度,着力重塑村容寨貌,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村寨焕发新颜,有力推动发展了精品民宿600余家和农家乐,真正实现了“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转化。(李政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